一起来了解新加坡医疗机构的设计特点
(一)紧凑的规划布局
新加坡国土面积较小、城市化程度较高、建筑密度高,因此综合医院大多采用高层集中式布局。建筑均采用中央空调系统,所以在规划中较少考虑自然通风与采光需求。在交通组织上,通常是利用建筑各方向充分结合城市地形,设置多个出入口,以布置门诊、急诊、住院等各种流线,尽可能做到人车分流、洁污分流。
(二)严谨的建筑美学
新加坡的医疗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建筑类型,呈现出丰富的建筑形式。在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及城市关系的基础上,将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紧密结合。整体来看,建筑形态大都含蓄、内敛,正是由于这种设计态度使建筑更加亲切、空间合理而丰富。虽然医院功能性较强,很多空间尺度会有一定的局限性,但经过细致的设计,还是可以在建筑美学上有所创造。
(三)完善的医疗工艺
新加坡建筑师认为医疗工艺是一个广义的范畴,在满足基本医疗功能的基础上,根据用地条件和使用需求可以衍生出多种组合模式,医疗工艺的严谨与建筑空间的高品质之间并不矛盾。与国内不同,新加坡医院设计是由建筑师和医疗工艺师两者配合完成的,在保证建筑品质的同时,使工艺流程更加合理高效。
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竹脚妇女儿童医院,针对妇女、儿童这两种使用人群,将建筑分成完全独立的两部分,同时医技中心位于两区中部,为妇女、儿童所共享,大大提升了医技设备的使用效率。在当时,这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完全颠覆了门诊、医技、住院三部分的固有设计模式,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。
新加坡的病房系统颇有特点,分为四个等级,从单人间到10人间不等,多采用大空间开敞病房设计。此类病房没有空调系统,外窗采用大量通风玻璃百叶及竖向遮阳系统。政府对不同等级病房的津贴率不同,而病人应选择哪级病房是根据其收入来确定的。
(四)先进的医保理念
在新加坡,医疗保健理念已经从传统医学逐步向现代医学转变,即从只关注引发疾病的本源(生物医学)过渡到多角度全方面的健康观(生物—心理—社会医学),强调有益康复的环境与自然健康心理对病患的积极影响。故其在设计中往往注重空间的营造,使其具备家的温馨,同时充满艺术气息,减轻病人的焦虑和心理压力。
(五)多元化的共享空间
新加坡医院的开放性较强,将医院设计纳入整个区域规划,在交通、景观等多方面,增进区域内的微循环。医院方主办大量的社会活动、健康教育咨询活动,通过教育传达健康的观念,削弱了公众对医院的恐惧感。除传统医疗功能外,医院为周边社区提供大量服务,使医院成为倡导公众健康意识的地方以及可信赖的医疗卫生机构,使“以人为本、绿色健康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
(六)人性化的医疗服务
新加坡的医院非常注重人的需求,例如设置诸多功能性入口以缩短病人的步行距离;在入口区域分设区域小巴接驳站、出租车及私家车落客区、无障碍车位、独立的候车区等。在医院内汇聚各地美食的食阁是标准配置,通常还设有咖啡厅、银行、超市、小型书店和花店等。
另外,医院极其重视开放性与私密性的关系,强调私隐的保护。公共区域完全开放,且流线清晰,而治疗区域则被严格管控,各功能区域相对独立,避免人流的交叉干扰。医护人员工作生活的空间在设计中尤为重要。区别于常规的空间规划,新加坡医院往往弱化科室间的界限以促进合作,通过空间的营造获得更多的偶发性收获,从而迸发出新的思想。在工作场所中提供各种形式的工作环境,注重人才的吸引与保留,提倡“快乐的员工能够带来更好的护理服务”。
此外,还有一些功能模式上人性化的考虑与创新,例如在黄廷芳综合医院中,设计者提出了“一床一窗”的设计概念,即通过建筑界面的处理使每一个病人都拥有一个独立的采光窗,改善了住院病人的康复条件,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。
(七)细致的绿化景观体系
由于城市空间有限,新加坡医院往往内部空间狭小。因此,设计师将内庭院、架空层以及屋顶花园作为景观设计的重点。新加坡地处热带,雨量充沛、空气湿度高,非常有利于浅覆土植物的生长。同时,医院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不设置集中空调系统,利用开敞庭院、外廊形成进风通道,利用中庭、内院引导气流组织,形成自然、生态的内部循环系统。
(八)高效的信息化建设
如果把建筑比作人类的骨骼,那么医院的信息化可看作是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。新加坡已初步以电子病历交换系统连接所有公立医院、综合诊所和社区医院等医疗机构,并正在研发允许病人进入的电子病历交换系统。同时医疗机构已普遍使用电子病床管理系统、电子药房、医院管理系统等软件、自动输送系统和机器人,极大地提高了效率,降低了成本,方便了病人。
我们会对您的电话严格保密,请保持电话畅通。
公休假日可能会顺延,请您耐心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