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经营管理签提高门槛,救了图便宜的申请人
移民不是 “薅羊毛”,新政回归本质
当日本经营管理签证的门槛从 500 万日元飙升至 3000 万日元,不少人感叹 “变难了”,但更值得关注的是:这场政策升级,实则是给 “图便宜” 的申请人踩了急刹车 —— 与其让他们抱着投机心态进场,最后赔光钱、丢了时间,不如提前亮明底线:没实力,别来。
旧政策的 “温柔陷阱”:低成本进场,高风险出局
500 万日元(约 25 万人民币)的低门槛,曾让日本经营管理签成为 “移民捷径”。但这条 “捷径” 里,藏着不少暗礁:
空壳公司的 “死亡循环”
很多人凑够 500 万,注册一家 “空壳公司”—— 没有实际业务,甚至不租办公室,只靠会计做流水、自己当 “自雇员工”。但续签时,入管局要审核 “事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”:公司有没有真实运营?未来能否盈利?一旦被判定 “空壳”,签证直接吊销,500 万打了水漂。
隐性成本压垮投机者
就算勉强维持 “表面运营”,隐性成本也能拖垮人:
1、每年固定开销:办公室租金(东京郊区至少 10 万日元 / 月)、会计税费(每年 10-20 万日元)、社保(自雇需缴纳厚生年金,每月 3-5 万日元)…… 这些费用,比 500 万的注册资本更 “烧钱”。
2、永住的隐性要求:拿永住需要 10 年持续经营(或 5 年高度人才),但空壳公司根本撑不到那天 —— 要么资金断裂,要么被入管局识破。
新政的 “筛选逻辑”:用门槛提前 “劝退” 投机者
2025 年 10 月实施的新政(3000 万日元注册资本 + 全职员工 + 专业商业计划书),看似严苛,实则是提前帮申请人 “避坑”:
3000 万日元:过滤 “凑钱玩家”
旧政策下,有人借钱、贷款凑 500 万,以为 “拿到身份就赚了”。但 3000 万日元(约 150 万人民币)的注册资本,直接把 “资金链脆弱” 的投机者筛掉 —— 能拿出这么多钱的人,要么有成熟的资金储备,要么有真实的商业布局,至少 “输得起”。
全职员工:打破 “自雇骗局”
1、新政要求雇佣至少 1 名日本全职员工(日籍、永住、定住等均可),彻底终结 “自雇空壳” 模式。雇人意味着:
2、真实人力成本:每月至少 20 万日元的工资(东京最低时薪 1000 日元,全职一年 240 万日元),加上社保、税费,一年至少 300 万日元开销 —— 没真实业务的人,根本扛不住。
3、企业真实性:雇当地人,等于绑定了 “日本社会关系”,入管局更倾向相信这是 “真实经营” 的公司。
商业计划书:倒逼 “想清楚再进场”
新政要求商业计划书经 “中小企业诊断士” 评估,这意味着:
1、申请人必须有清晰的经营逻辑:卖什么?卖给谁?怎么盈利?
2、彻底告别 “随便写个 PPT” 的敷衍 —— 诊断士会从市场、财务、风险等维度把关,没真材实料的计划,根本过不了审。
对申请人而言:“被拒之门外”,其实是种保护
很多人觉得新政 “太狠”,但换个角度看:它帮图便宜的人省了更多钱。
避免 “越投越亏” 的死局
旧政策下,投机者抱着 “先拿身份,再想办法” 的心态进场,结果发现:维持空壳公司的成本,比 500 万的本金还高 —— 每年十几万人民币的开销,拖个三五年,损失比 “没申请” 更大。新政直接让这类人 “知难而退”,避免越陷越深。
筛选出 “真适合的人”
能满足新政的申请人,往往具备两个核心能力:
1、资金实力:3000 万日元 + 雇人成本,意味着他们有长期运营的底气;
2、商业能力:能通过诊断士评估的计划书,说明项目有可行性。
这类人在日本经营成功的概率更高,拿永住、甚至扩张事业的可能性更大 —— 对日本和申请人来说,都是 “双赢”。
结语:移民不是 “薅羊毛”,新政回归本质
日本经营管理签的核心是 “引进真正的经营者”,而非 “卖身份的套利工具”。新政的升级,其实是一场 “双向筛选”:
1、对日本:筛掉空壳投机者,留下能创造就业、带动经济的优质人才;
2、对申请人:筛掉 “图便宜” 的冲动,留下真正有实力、有规划的人 —— 毕竟,移民日本的成本,远不止一张签证费,更贵的是 “时间和机会”。
那些抱怨 “门槛变高” 的人,或许该明白:真正的机会,从不是给 “图便宜” 的人准备的。新政的 “狠”,其实是在帮你避坑。
我们会对您的电话严格保密,请保持电话畅通。
公休假日可能会顺延,请您耐心等候。